在咨询过程中,会碰到一些看起来有修养有力量,阳光开朗,愿意与人分享,能自我觉察的家长。
但谈到孩子时,这些家长却变得特别迷茫无力,他们经常会表达:
“自从生了孩子,我一直在努力的成长改变,期望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也希望给孩子一个正向的榜样力量。
但我发现,无论怎么做,都改变不了孩子不爱学习、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或者更糟糕的事实。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感动天,感动地,感动自己,却怎么也感动不了你?”,这句话可以很好地描述这类追求完美妈妈的受挫心情。
精神分析专家曾奇峰老师说:完美主义者的本质,是人格弱小,丝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说不能承受某种缺憾带来的屈辱感,这种屈辱感就会投射给孩子。
很多父母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一品质没有完善,受到过屈辱、伤害,后期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只有完善这种品质,我才不会受到伤害。
在我看来,「完美主义」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主观情绪感受。
当感觉到完美时,体会到的是:满足,陶醉,自信,强大,尊严等正向情绪;
反之,感觉到不完美时的体会可能是:挫败,空虚,自卑,恐惧,无能等负性情绪。
对于“完美妈妈”,更容易出现这些负性情绪,这也使得她们随时处于害怕犯错误,害怕被批评的紧张之中,所以拼命地想尽各种方法弥补、避免。
因此也不难理解,面对孩子各种不尽如人意时,她们在语言、行为、精神与认知上,被失控感包围,脆弱而又焦虑,迷茫而又恐惧。
人本主义的基本概念认为:所有人都有自动朝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需要,比如遵纪守法,尽义务,爱别人。
每个人都有精进自己的本能内驱力,努力让自己活得舒服,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自己,达到“从心所欲不愈矩”。
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光芒,会让周围人如沐春风,不自觉被吸引,也会被积极影响。
如果,精进自己只是为了向外显现自己很行,如:让别人羡慕自己,认可自己,抬高自己,追捧自己,成为偶像。
这种感觉,会让周围人感到一种距离,不真实,甚至是做作,虚伪。
很多妈妈说,自己并不追求完美,只是希望孩子把他该做的事情做好而已。
通常,会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出现:
妈妈们独处时,大都能够冷静,客观地看待孩子,明白孩子暂时不俱备把事情做好的能力,清楚孩子的成长还需要过程,假以时日,可以静待花开;
但当与孩子互动时,原始传统的思维惯性,不自觉地嫌弃孩子墨迹,粗心,被动。
”他应该能做到的,他本来可以做到的,他以前是做到的。”
不甘和不满,让妈妈们更坚定的以为:孩子就应该是“圣人”,却早已将曾经的冷静打入云霄。
这种“什么都做不到,什么都做不好”的完美想法,深深伤害了我们,更束缚了孩子。
很显然,我们不能再做完美的妈妈。
当不再做“完美妈妈”时,我们就会放弃自己的执着与自恋,不再感到恐惧和屈辱,不再通过「完美」获得别人的认可与爱,能够面对自己的瑕疵,并且坦然接受。
当有能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时,也就不会再要求孩子完美,给孩子试错和成长的留白,让孩子不再用完美来抵消自己的不完美带来的羞耻感。
孩子因此放松,不会再在潜意识上与妈妈对抗,犯错的机率大大减少。
而孩子的创造力、探索能力却会逐渐增加,因为之前的妈妈太过完美,已经没有创造和探索的余地。
父母所能荫庇的,是孩子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世界,那是我们在梦中也无法探访的地方。
“不完美才美“,意味着,不完美之中,有成长的空间和留白,孩子可以自由书写人生画卷,挥斥方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