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有没有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

是什么样的片子让人大附中为此停课半天?
是什么样的内容让学校下通知要求学生家长一起观看?
这就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
这部刚刚在央视教育与法制频道分三集播完的纪录片因何引起教育界的强烈讨论?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让我们首先通过纪录片来感受一下吧!(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镜子》A:
《镜子》B:
《镜子》B: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却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我是一面镜子
我的面孔
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
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
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三个月前
这些父母无奈将他们眼中的“问题孩子”
送到这所训练营接受“改造”,
今天他们来接孩子回家……
你们看到我沉迷游戏、看到我歇斯底里、看到我不上学不读书不睡觉…看到我一切的对立;
你们可曾看到我迷茫无措、看到我力不从心、看到我想有朋友想要学习想要被看见…
你看到我们限制你、责骂你、逼迫你…看到我们一切的专制粗暴;
你可曾看到我们的眼泪、自责、爱却无法表达…
“你不要期待我变成别人,
也不要期待我身上有你想要的品质。”
“我永远也走不进你心里。”
“你甚至都不曾走近我。”
1
感受
行为有对错,感受却总是对的;
我们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行为,但请尊重孩子委屈、失望、愤怒等情绪的权利;
当我们被孩子的情绪激发出自己的部分时,请记得给孩子和自己一个允许;
当我们难受时,最难受的不是“难受”本身,而是别人告诉我们“不应该难受” —— 忽略这一点,就很容易让孩子憋回泪水,成为不快乐的“乖孩子”。
你是曾经的那个乖孩子么?你是否正在diy乖孩子?
2
替代
每一段关系都是有功能有意义的,与孩子顺利建立关系后,咨询师往往会替代一部分父母的功能。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哪些是必须替代的?
如何替代?
替代多久?
有这种替代是谁的需要?
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和人选 or 物选?
3
正常
多次恋爱、屏蔽家长、避谈学习、先玩后作业、房门上锁、玩游戏爆粗口,甚至是逃学、辍学、想自杀、离家出走……
这些看似岌岌可危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正常”
既是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一些报警信号,也是孩子在用他们的方式面对和解决问题。
只是他们需要时间,需要有人或者独自,一点点去探寻更优选有效的方案。
所以,其实孩子们都很正常,非要说有病,那叫“青春病”吧。
4
真爱
完全打开自己是很难的,真实的呈现总是伴随着被伤害的风险。
每一个当下都是目前最好的应对,如果我们足够勇敢和智慧,敢于放下所谓的套路和防御,也许,一点点打开,让心更广大,我们就已经走在遇见真爱,遇见自己的路上了。
5
感谢
纷繁杂乱的人事,打破平静的刺耳噪音,不得不承担的某些事,跨星球甚至跨次元的无力吐槽……
有太多太多不想做不想面对不想承担的事情,当我们硬着头皮应对时,往往会有别样的体验,也往往会有惊喜的结果。
少贴标签,少设限;动心忍性,感谢遇见。